新葡的京成功举办2024年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交通环境监测与减碳管理”学术论坛

以“新质 增效 人本 创新”为主题的2024中国智能交通大会(ITSAC 2024)于11月3日至6日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智能交通领域知名专家、高校学者、企业高管齐聚,共同研讨智能交通发展新趋势,分享智能交通科技新成果。11月6日上午,大会召开了“交通环境监测与减碳管理”学术论坛,该论坛由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主办,9227新葡的京集团与广东省交通环境智能监测与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为积极响应《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的绿色发展节约集约、低碳环保任务要求,9227新葡的京集团院长助理、广东省交通环境智能监测与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永红教授发起本次学术论坛,邀请行业优秀学者共同探讨符合中国国情的新交通场景下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所面临的政策与技术挑战。本次论坛吸引了60多位行业专家和学术专家参加,共同为中国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浙江大学智能交通研究所所长陈喜群教授分享了题为“中国交通减排的驾驶行为影响机理”的报告,他表示:驾驶员作为驾驶行为的执行者与车辆排放的责任者,其行为模式对中国道路交通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通过深入研究,陈教授团队揭示了激进型驾驶行为如何增加额外的碳排放负担及其背后的机制,强调了推广低碳驾驶习惯的重要性。此外,他还探讨了确保数据公平性、可靠性的绿色交通研究范式。这一重要成果已发表于Nature Sustainability,并入选为期刊亮点论文,阐明了标准化驾驶行为的排放机制。

广东工业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曾雪兰教授带来了题为“交通碳交易机制研究及实践案例”的报告,她曾担任全国碳交易推进小组配额组副组长,本次报告她分析了国内外交通碳排放和碳交易政策的利弊,并以广东省交通碳交易试点为例,就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面临排放边界不固定、排放源多而杂、难以统计等问题,探讨了交通碳交易的机制设计与实践情况。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交通信息与模型院副院长罗钧韶作了题为“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核算方法及实践”的报告,他认为:目前道路交通碳排放核算方法存在不成熟、难校核等问题,这给交通减碳管理带来了挑战。为解决上述问题,他介绍了一项以深圳市为范围的研究,该研究通过融合多源交通数据、跟车排放测试等手段,成功构建了深圳市交通碳排放监测平台。同时,他还分享了这一平台在清单编制、路边收费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何红弟教授的报告主题是“基于无人机的交通环境污染监测”,他强调:交通环境污染的立体移动监测长期以来都是一个技术难点。通过无人机为监测载体,搭载各类高性能设备,能够有效实现城市交通污染的立体监测,有助于探析污染的三维时空规律。何教授还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即无人机与地面车载排放测试协同作业,这将有助于深入探索从车辆排放到中低空环境污染的三维映射关系。

同济大学骆晓副教授带来了题为“交通污染影响下的城市居民暴露风险时空分异研究”的报告,他认为:通过结合固定与移动传感设备,可以构建全面的交通碳污染监测体系,准确解析交通碳污染的全息分布特征。此外,他还强调,基于居民日常活动轨迹的数据分析,可以更精确地衡量居民活动的空间与行为模式,从而实现对“地块-路段-人群”层面交通环境的整体评估与优化管理。这一研究为减轻交通污染对城市居民健康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9227新葡的京集团黄玮副教授作了题为“车载式移动交通空气质量智能监测技术与应用”的报告,她指出:车载式移动监测技术可弥补传统固定站点在近地面覆盖面稀疏的不足。她介绍了团队研发的车载移动交通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及其关键技术,该系统在广州320辆电动出租车上安装智能传感器,实现了对市中心区域90%以上交通要道沿线PM2.5、NO2、TVOC等五种污染物的分钟级浓度监测。此外,通过深度融合交通、气象等跨域数据,她探讨了系统在高分辨空气污染云图、交通建成环境影响机理、污染天气应对等数据赋能场景上的应用。

此次论坛的成功召开,为共同探讨交通环境监测与减碳管理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提供了重要机会,对持续赋能交通运输及城市治理行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和低碳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