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辉

副教授

E-mail:zhangrh25@mail.sysu.edu.cn

研究方向:自动驾驶与人工智能、智能车辆与辅助驾驶、交通信息与安全、车路协同与安全控制、交通仿真与大数据、新能源汽车与电气自动化控制、物联网技术与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学习/研究/应用,在“机器学习、机器视觉、智能感知、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电气自动化”等方向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复合研究/综合实践特性。

教师简介

张荣辉,男,1981年08月生,江西广丰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09月至2009年08月,就读于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吉林大学交通学院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汽车运用工程专业)、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或“长光所”)新技术研究室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同时获得经济学双学位)、工学硕士学位、工学博士学位。完成了在“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智能车辆研究中心INRIA-IMARA(欧盟EU-FP7计划项目资助、Postdoctor)、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新疆交通科学研究院/干旱荒漠区公路工程技术交通运输部行业重点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Social Robotics Lab(新加坡A*Star计划项目资助、Research Fellow)、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系(讲师)、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计算机与自动化学科/所直属新疆西北星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新疆物联网感知与控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常务副主任)”访问和工作。自2016年11月起,在9227新葡的京集团工学院/9227新葡的京集团工作,先后任职特聘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学科方向:

自2003年09月起,主要从事“自动驾驶与人工智能、智能车辆与辅助驾驶、交通信息与安全、车路协同与安全控制、交通仿真与大数据、新能源汽车与电气自动化控制、物联网技术与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学习/研究/应用,与“机器学习、机器视觉、智能感知、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电气自动化”等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复合研究/综合实践特性。主讲课程:《人工智能导论》、《车联网技术》、《智能车辆与辅助驾驶》、《智能技术前沿讲座》、《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智能车辆控制建模与仿真》等。  

科研项目:

自2009年09月起,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省科技厅等课题10余项。主要的代表性科研项目如下: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人机共驾环境下高速公路半挂汽车列车群体自治的盲区全息感知与极限稳定控制,项目编号:52172350,2022.01-2025.12,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人车路协同环境下半挂汽车列车队列安全换道的态势感知与容错控制,项目编号:51775565,2018.01-2021.12,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复杂场景下人机共驾式智能网联卡车编队的安全态势辨识与协同稳定控制,项目编号:W2421069,2025.01-2026.12,主持。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基金中心项目(重大),基于大数据的智慧交通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课题五:基于大数据的城市交通平行验证与分析系统,U1811463,2019.01-2022.12,9227新葡的京集团专题部分,主持。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车路协同下多智能车辆大范围渐进稳定模态的聚合解析与自适应控制,项目编号:51208500,2013.01-2015.12,主持。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部主任项目,一类欠驱动多智能体编队系统非线性建模与鲁棒稳定控制机理研究,项目编号:11147128,2012.01-2012.12,主持。
【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基于信息交互的多车协同演进建模与非线性控制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3T60904,2013.01-2015.12,主持。
【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车联网环境下车队状态变迁的主从微分协同控制研究,项目编号:2012M521824,2012.06-2015.12,主持。
【9】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粤深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无人车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三:自动泊车控制与仿真研究,项目编号:2021B1515120032,2021.10-2024.09,主持。
【10】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粤深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可信人工智能算法及其在安全自动驾驶上的应用,课题三:可信自动驾驶车辆行驶行为识别和安全决策控制算法研究,项目编号:2022B1515120072,2022.10-2025.09,主持。 
【11】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项”,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底盘电控系统控制研究,项目编号:2024B01W0079,2024.01-2026.12,主持。
【12】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智能网联汽车专项”,智能网联汽车超视距全局感知融合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二:智能网联汽车车道线与交通标识牌的超视距感知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2007050004,2020.04-2023.03,主持。
【13】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人工智能专项”,面向规模化应用的自动驾驶公交安全高效运营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五:复杂环境下无人驾驶学习成长算法以及车辆避碰风险预测与决策控制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2206030005,2022.04-2025.03,主持。

【14】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考虑网络攻击的高速公路异构异质网联车辆群体安全协同稳定控制机理研究,项目编号:JCYJ20240813151129038,2024.12-2027.11,主持。
【1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物联网环境下交叉路口行人安全协同保障机理研究,项目编号:2013211B36,2013.01-2015.12,主持。
【16】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特种移动设备安全监管方法研究,项目编号:XBBS201119,2012.01-2014.12,主持。
【1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计划援疆基金项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仓储管理系统研发与集成应用,项目编号:201291115,2012.01-2014.12,主持。 
【1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重点实验室专项基金项目,自主导航运输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2014KL020,2014.01-2016.12,主持。
【19】中国科学院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基金项目,感知边疆网络示范验证平台,项目编号:Y41Y081201,2014.01-2014.12,主持。
【20】金华市科技局工业类基金项目,基于机器视觉的物流运输车辆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研究,项目编号:2010-1-053,2010.07-2012.06,主持。  

【21】国家科技部/国家有关部门/中国科学院/省/部/市重点研发计划和战略先导专项等的课题/子课题、企业高技术研发产业化类项目、人才计划类项目、企事业单位的技术服务类课题等,主要研究/研发/应用领域包括“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交通仿真与数据分析、交通信息与安全、车辆动力学控制与仿真、物联网感知与控制”等,项目编号:此处略,执行时间和参与身份:自2003年以来,或课题主持/或子课题主持/或学术骨干参与等。 

论著专利:

自2003年起,在本领域及相关方向发表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专利/著作等30余篇,主要代表性论著和专利如下: 

【1】 第一作者,A Prior Guided Wavelet-Spatial Dual Attention Transformer Framework for Heavy Rain Image Restor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2024,26:7043-7057.

【2】 第一作者,AGSENet:A Robust Road Ponding Detection Method for Proactive Traffic Safety[J],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2025, 26(1): 497-516.

【3】 第一作者,A multi-vehicle longitudinal trajectory collision avoidance strategy using AEBS with vehicle-infrastructure communic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2022,71(2): 1253-1266.

【4】 第一作者,Economic Operation Strategy for Fast Charging Station Assisted by HESS Consisting of Retired Batteries Considering Concurrent Decommission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Transportation Electrification,2025,Early Access,DOI: 10.1109/TTE.2025.3532989.

【5】 第一作者,Innovative prediction and causal analysis of accident vehicle towing probability using advanced gradient boosting techniques on extensive road traffic scene data[J],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2025,211,Article ID 107909:1-14,DOI:10.1016/j.aap.2024.107909.

【6】 通讯作者,TDG-Mamba: Advanced Spatiotemporal Embedding for Temporal Dynamic Graph Learning via Bidirectional Information Propag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2024,Early Access,DOI: 10.1109/TCSS.2024.3509399. 

【7】 通讯作者,Real-Time Smoke Detection with Split Top-k Transformer and Adaptive Dark Channel Prior in Foggy Environments[J],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2025,12(6):6943-6960,DOI: 10.1109/JIOT.2024.3492347.

【8】 通讯作者,An Efficient Two-layer Optimal Torque Split Strategy for PHEV Considering Time-delay Compens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2024,73(11):16503-16516.

【9】 通讯作者,Adaptive Dual-Channel Event-Triggered Fuzzy Control for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 With Multiple Obstacles Environment[J],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2024,25(10):14816-14829. 

【10】通讯作者,TA-NET: Empowering Highly Efficient Traffic Anomaly Detection Through Multi-Head Local Self-Attention and Adaptive Hierarchical Feature Reconstruc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2024,25(9):12372-12384. 

【11】通讯作者,SPSRec: An efficient signal phase recommendation for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with GAN and decision-tree model[J],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2022,24(12): 15601-15612. 

【12】通讯作者,A dynamic model averaging for the discovery of time-varying weather-cycling pattern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2020,22(5): 2786-2796.

【13】第一作者,A robust and real-time lane detection method in low-light scenarios to 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24,256: 124923. DOI: 10.1016/j.eswa.2024.124923.

【14】通讯作者,Primary resonance analysis and vibration suppression for the harmonically excited nonlinear suspension system using a pair of symmetric viscoelastic buffers[J],Nonlinear Dynamics,2018,94,pp:1243–1265.

【15】通讯作者,Topology-Driven Attribute Recovery for Attribute Missing Graph Learning in Social Internet of Things[J],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2025,Early Access,DOI: 10.1109/JIOT.2025.3531985.

【16】通讯作者,电动汽车混合储能系统的事件触发无差拍控制[J],机械工程学报,2021,57(14):77-86.

【17】通讯作者,基于事件触发的直流微电网无差拍预测控制[J],自动化学报,2024,50(03):475-485.

【18】通讯作者,半挂汽车列车高速变道稳定域估计[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8,18(04):90-102. 

【19】通讯作者,高速公路弯道路段车辆紧急避撞安全换道模型[J],汽车工程,2019,41(09):1013-1020.

【20】第一作者,基于四元数法的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的姿态解算[J],光学精密工程,2008,16(10):1963-1970.

【21】第一作者,一种基于ACP理论的智能网联车平行驾驶控制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ZL202011219186.1,发明专利,授权。

【22】第一作者,一种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的车辆避碰协同系统及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ZL202110626952.4,发明专利、授权

【23】第一作者,一种低光照场景下车道线检测增强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ZL202111008183.8,发明专利、授权

【24】第一作者,基于ResNeSt和自注意力蒸馏的智能车辆车道线检测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ZL202110234451.1,发明专利、授权

【25】第一作者,一种车辆辅助驾驶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ZL2022100179641.1,发明专利、授权

荣誉获奖:

【1】复杂场景下高安全低速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4,排名第一);

【2】汽车智能避碰与泊车辅助驾驶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排名第三);

【3】城市交通车路协同感知与控制技术,中国发明协会技术发明二等奖(2023,排名第一);

【4】某成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排名第四);

【5】某成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排名第九);

【6】面向绿色交通的环境友好型载运工具可拆解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排名第四);

【7】基于深度学习的“两客一危”疲劳驾驶辨识与云控平台研发及应用,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022,排名第二);

【8】城市公共交通智能驾驶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应用,广东省智能交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4,排名第七);

【9】“车-车协同下无人驾驶车辆的换道汇入控制方法”,获得2019年度杨东援交通科学教育基金优秀论文三等奖、获得2019年度《中国公路学报》优秀论文二等奖、获得2021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F5000奖)、获得2022年中国知网CNKI学术精要“三高论文”;“人机混驾环境下基于LSTM的无人驾驶车辆换道行为模型”,获得2021年度杨东援交通科学教育基金青年学者论坛演讲主题三等奖、获得2022年度《中国公路学报》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得2022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F5000奖)、获得2022年中国知网CNKI学术精要“三高论文”;  

【10】获得2019/2021年度《中国公路学报》优秀评审专家、2022/2023/2024年度《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优秀评审专家、2020/2024年度《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优秀评审专家;

【11】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计划;2013年,博士后事迹入选《2013年度中国博士后年报》,2013年度全国共100人入选;2014年,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层次人才计划。

社会服务: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地区项目的通讯评审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杰青/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的通讯评审专家(浙江省科技专家库专家)、广东省高层次人才项目的通讯评审专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的会评专家、广东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青年/面上/联合项目的通讯评审专家;担任《中国公路学报》的《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智能车辆环境感知与横向控制部分”的撰稿及综合审定专家;2023年度,中国科协“交通运输工程与车辆工程”学科第八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的推荐专家/评审专家;2024年度,中国公路学会“公路运输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调研评价的评审专家。 

【2】IEEE TASE、IEEE TITS、IEEE TII、IEEE TCSVT、IEEE TVT、IEEE TIV、IEEE TIM、AAP、VSD、APEN、JITS、IET ITS、IET IP、MEAS、ADHOC、PHYSA、ASOC、MMT(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MT(Materials Today)、ISA Transactions、JAT、《自动化学报》、《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交通信息与安全》、《公路交通科技》、《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国内外期刊/会议审稿人。

【3】广州汽车集团“财智讲堂”智能网联汽车方向特邀授课讲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智能网联汽车方向特邀授课讲师、四川交通运输研究院“人工智能+X:无人车”方向课程培训特邀授课讲师;全国“自主代客泊车停车场建设规范”导则编制的撰稿专家。

主要兼职:

【1】《中国公路学报》青年编委(2024年度被评为优秀青年编委)、《交通运输工程学报》青年编委、《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青年编委;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Recent Patents on Computer Science》、《S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Energy, Environment, & Policy》的Guest Editor;IEEE ITSC 2021、IEEE ITSC 2022、IEEE ITSC 2024的Associate Editor。    

【2】广东省汽车工程学会监事;曾任新疆物联网感知与控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常务副主任,新疆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处执行秘书;曾任以下单位/学科的研究生指导教师/或共同指导的第二导师及企业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技术)、新疆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新疆农业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联系方式:

【1】欢迎交通、计算机、自动化、通信、智科、测控、电气、车辆、机电、机器人、软件、数学、力学等理工科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推免/报考硕士生、博士生;欢迎相关专业方向的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共同学习和研讨;欢迎立志于基础理论、技术研发和工程项目设计等研究的你加入课题组;课题组研究助理、工程师、特聘副研究员/特聘研究员、博士后、访问学者岗位长期开放,欢迎联系和交流。课题组工程科学学术研究的氛围极为浓厚,建议咨询本课题组在读/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访问学者等,以评估你个人是否适合。学习、研究、工作和生活的文化理念:“开放、和谐、宽容、自主、博爱、生态、奋斗”。课题组整体上对学术研究和项目管理比较严格,一味想“混文凭”、一入学就一味想去企业实习的同学,建议不要进组和不要联系;课题组是允许实习的,对于实习的管理要求,课题组有相关规定和相互理解(可以提前透明了解),鼓励高质量企业/研究所等单位合理性的高技术研发岗位实习,课题组期待与你“诚信相待、坦诚沟通、共同成长、协同育人”。

【2】招生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学博)、电子信息(专博、专硕)、交通运输工程(学硕)、交通运输(专硕)。

【3】电子邮箱:zrh1981819@126.com、zhangrh25@mail.sysu.edu.cn